去年底的某一天,正在读大学的小孙突然收到短信通知,有一笔6000元的银行入账,但亲戚朋友也都说不是自己转的。正当小孙为这来路不明的6000元感到疑惑时,手机就收到了一位“大姐”发来的短信。对方表示自己转错账了,这笔钱是她好不容易凑齐给儿子交学费用的,因为不熟悉操作才错转给小孙。随后大姐表示:“能不能把钱还给我?”于是,热心的小孙按照“大姐”的指示,把银行卡上的6000元转回到“原主”的账户。本以为是一次好人好事,谁知道这事并没有结束,小孙居然因此背上了一笔债务?
半个月后,小孙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。该男子称,小孙在他们的网站上借了钱,约定期限是15天,本金6000元,月利率2%。现在到期了,要求小孙还款本金一共6060元。
这下小孙懵了,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网络贷款,小孙立刻报了警。
案例分析
上述案例可以看出,该骗局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征:
一是隐蔽性。该骗局手法隐蔽,不易察觉。尤其是“先给后取”的操作手法,较以往冒充好友、假冒执法部门、发布中奖链接等常见作案手法,更加容易让人放松警惕、疏于防范,一不小心就掉入其中。
二是复杂性。该骗局先从非法获取个人金融信息着手,再冒用他人名义进行网络贷款,层层嵌套,逐步展开,让人防不胜防,难以轻易识破。
风险提示
1. 如遇类似银行账户突然多出一笔钱,对方要求退还的情况,一定要冷静!不要自己操作,直接向银行说明情况或直接报警。
2. 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,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。
3. 遇到被诈骗的情况,请保留完整的电子证据(如聊天记录、短信、银行账号等),并拨打反诈专线96110咨询。
(案件来源:监管机构官方公布案例)
来源:监管机构公开渠道